姓 名 | 高利 | |
职 称 | 教授/博导 | |
学 院 | 12BET | |
专 业 | 交通运输工程 | |
办公地址
|
12BET交通运输工程实验室207房间 | |
邮 编 | 100081 | |
办公电话 | 010-68914582 | |
邮 箱 | ligaobit@bit.edu.cn |
研究方向 |
运输安全与物流、车载信息与智能交通、交通行为与安全
|
代表性论文及研究项目 |
已发表论文120余篇,主要代表性论文如下:
[01] 客车车身结构分析的几个基本问题. 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北京,1987.
[02] 关于人体全身受振的评价指南国际标准(ISO2631)坐姿纵向振动的感受试验. 汽车运输研究,1989(01). [03] A Study of Reduced Comfort Boundary of Human Exposure to Whole-Body Vibration at Lying Posture. Human Factors in Organizational Design and Management -III July, 1990, Japan,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V.(North Holland),1990. [04] A Study of Human Exposure to Whole-Body Vibration at Lying Posture(SAE 901647). International Off-Highway & Powerplant Congress and Exposition SAE 901647,September 10-13,1990.Milwaukee, Wisconsin, U.S. [05] 汽车车速的控制系统初探. 西安公路学院学报,1991,11(01). [06] 改善国产客货车空气动力特性是节能的重要途径. 能源季刊,1991(03). [07] 大客车座椅安全带的人体工程学分析. 汽车运输研究,1992, 11(04). [08] 商用车辆空气阻力的高速滑行试验. 第四届全国风工程及工业空气动力学学术会议(上海)论文集,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编,1994. [09] Automobile Model Scale Wind-Tunnel Test by Means of Aeronautical Wind-Tunnel. SAE 950999,Investigations into Vehicle Aerodynamics(SP-1078),1995. [10] 长头厢式货车加装导流罩的风洞和道路试验研究. 中国公路学报, 1995,8(03). [11] 客车油泥模型的制作及测量. 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学会,客车学术论文集,人民交通出版社,江苏交通科学研究所编,1997. [12] 汽车流场数值模拟研究的发展概况及趋势. 中国公路学报,1998,11(02). [13] 卧姿人体承受全身振动的试验方法研究. 客车技术与研究, 1998,20(02). [14] A Study of Human(Chinese) Exposure to Whole-body Vibration at Recumbent Position. 24th Meeting of ISO/TC 108/SC4,Montreal,Canada,1999. [15] 人-车-路-环境系统中的车辆技术研究. 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16] 国产客车车身周围流场数值模拟的空间离散. 中国公路学报,2001, 14(01). [17] 客车乘员、驾驶员和经营者择车倾向性分析. 客车技术与研究, 2001,23(05). [18] 公路卧铺客车卧姿人体振动研究. 客车技术与研究, 2002,24(05). [19] 基于多级关联灰度模型的公路建设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 中国公路学报, 2002(04). [20] 高速公路事故响应控制模式构建. 中国公路学报, 2004(02). [21] 汽车倒车危险度评判基本模型初探. 汽车工程, 2004(05). [22] Research on Driver Braking Behavior under Emergency Situations and Relation between Driver Personalities and Driving Violations. Progress i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5(Part A). [23] Neural Network Control Approach for Improving Vehicle Stability. IEE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rol, Automation, Robotics and Vision(ICARCV2006), Singapore, 2006. [24]基于车辆综合紧急度的模糊控制. 江苏大学学报[J]. 2006,27(6). [25]车辆碰撞事故再现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仿真,2006(12). [26] 多集散点车辆路径优化的混合算法. 12BET学报(自然科学中文版[J]),2007(02). [27] 一种车辆主动横摆力矩的神经网络控制方法. 江苏大学学报[J],2007(02). [28] 多集散点单车路径优化研究. 控制工程[J], 2007(06). [29] 提高车辆主动安全性的模型参考变结构控制方法.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J], 2007(11). [30] 一种基于装载稳定性的集装箱货物布局优化算法. 计算机应用研究[J], 2007(12). [31]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车辆配装问题求解. 控制工程[J], 2008(01). [32] 多需求点车辆调度模型及其群体智能混合求解. 自动化学报[J]. 2008(01). [33] 多集散点车辆路径问题及其蚁群算法研究.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J], 2008(02). [34] 多轴汽车双相位转向性能分析. 系统仿真学报[J], 2008(02). [35] 优化多品种货物配装的蚂蚁算法. 交通与计算机[J], 2008(02). [36] 基于分层序列法求解不确定车辆数车辆调度问题的混合算法.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J], 2009(04). [37] 多轴汽车同相位全轮转向摆振分析. 系统仿真学报[J], 2009(06). [38] 基于脑电信号的驾驶疲劳检测研究. 12BET学报[J], 2009(12). [39] Research of classification for defective components of automotive recall based on clustering algorithm. the 23th 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 2011. [40] Comparison on Driving Behavior between Manned and Unmanned Ground Vehicles.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2011. [41] The Research on the Model of Driving Tenseness under Emergency[C]. Proceedings of th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net Computing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ICICIS 2011). [42] Image acquisition of drivers' fatigue state based on fuzzy evaluation[C].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v 121-126, p 4290-4294, 2012, Frontiers of Manufacturing and Design Science II. [43] Research on Driver Braking Behavior under Emergency Situations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Driver Personalities and Driving Violations[J]. ASIA PACIFIC SYMPOSIUM ON SAFETY 2012,vol V,Part A. [44] Nodes setting for the stationary model in the open-flight database based on creator. AMMASS 2012, V198-199. [45] Control System Design of Braking Energy Regeneration of Miniature Electric Car Based on Super Electric Capacity.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Mechatronics and Intelligent Materials II,MIM2012, V490-495. [46] Vehicle Braking Efficiency On-Line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with MFDD.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2, Vols.605. [47]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Factors on Defective Automotive Recall. CCDC 2012. [48] Image acquisition of drivers' fatigue state based on fuzzy evaluation.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Frontiers of Manufacturing and Design Science II.2012 [49] Real-Time Monitoring for Vehicle Brake Temperature Rise in Continuous Long Downhill. 2012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 and Mechanics(ICMAM2012). [50] Influences of initial braking velocity and passenger capacity on Mean Fully Developed Deceleration.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Vol. 281,2012.
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30余项,主要代表研究项目有:
[01] 陕西省交通厅重点项目”底卸式运煤半挂车设计研究”(1988年~1990年) ;
[02] 国家教委资助项目“卧姿人体承受振动的评价”(1988年~1990年);
[03] 河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重点试验开发项目“ZCT9350GSN型散装水泥运输半挂车研制” (1992年~1994年);
[04] 交通部部委重点试验及计算应用研究“公路高速客车造型的空气动力学研究”(1998年~2000年);
[05] 陕西省交通厅重点应用研究“公路客车信息系统”(1998年~2000年); [06] 交通部重点科技项目“公路卧铺客车卧位舒适性研究” (1998年~2002年); [07] 教育部骨干教团队助项目“公路客车造型及空气动力学模拟研究” (2000年~2003年); [08] 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东北地区边贸通道和运输枢纽建设技术研究”(合同号:200439800060)(2004年~2008年); [09]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驾驶人安全状态监测及预警技术”(项目编号:2006AA11Z213)(2008年~2011年); [10]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综合预防与处置集成技术开发与示范应用”课题四“营运车辆安全保障技术开发及大范围集成应用”(课题编号:2009BAG13A04)(2009年~2011年); [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无人驾驶车辆智能行为综合测试环境设计与测评体系研究”(项目编号:90920304)(2009年~2013年); [12] 交通运输建设重大科技专项“基于物联网的公路网运行状态监测与效率提升技术”的项目“公路网传感设备在线诊断与检定技术研究及设备研制”(任务书(合同)编号:2011 318 223 300)(2011年~2014年); [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无人驾驶车辆认知能力测试及验证环境设计与实现”(项目编号:91120010)(2011年~2014年); [14] 教育部高等学校“道路运输与工程”分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公司产品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资源整合及资料分类的交通运输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09年~2013年); [15] 12BET公司产品改革重点项目:“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009年~2013年)。 |
成果及荣誉 |
(1)获奖
1990年“卧姿人体承受振动的评价”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2年“符合空气动力学特性的实用型大客车车身研究”获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6年“轻型客车开发研究”获陕西省产学研重大项目三等奖; 1997年“沙漠石油1500KN修井机”入选“中华之最”; 1999年“汽车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改革实践”获陕西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4年“公路卧铺客车卧位舒适性研究”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代替原交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10年“汽车发动机原理构造及电控”获国家网络精品课程; 2011年“东北地区边贸通道和运输枢纽建设技术研究”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3年教改成果“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互动”获得学校公司产品成果二等奖; 2013年教改成果“交通运输类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施”获得学校公司产品成果三等奖; 2013年“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评为“2013年北京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优秀教学团队”。
(2)教材及专著
1)现代车辆结构分析.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2)公路技术词典.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 3)物流工程.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7. 4)交通工程学(基础)Traffic Engineering(Fundamentals). 北京: 机械工程出版社, 2007. 5)交通工程学(应用)Traffic Engineering(Applications).北京: 机械工程出版社, 2008.
(3)标准制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卧姿人体全身振动舒适性的评价(GB/T 18368-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卧铺客车平顺性随机输入行驶试验方法(QC/T 677-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机械振动 评价车辆座椅振动的实验室方法 第1部分:基本要求(GB/T 18707.1-200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机械振动与冲击 人体暴露于全身振动的评价 第1部分:一般要求(GB/T 13441.1-2007)。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机械振动与冲击 人体暴露于全身振动的评价 第2部分:建筑物内的振动(1Hz-80Hz)(GB/T 13441.2-2010)。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机械振动与冲击 人体暴露于全身振动的评价 第4部分: 振动和旋转运动对固定导轨运输系统中的乘客及乘务员舒适影响的评价指南(GB/T 13441.4-2011)。 (4)专利
1) 发明专利:驾驶人疲劳与车辆行驶轨迹的关系模型(申请号:200910079324.8)
2)发明专利:半实物驾驶疲劳视景仿真系统平台(申请号:200910079326.7,ZL 2009 10079326.7) 3)发明专利:基于多元网络传输的驾驶疲劳状态远程监控预警系统(申请号:200910079323.3,ZL 2009 10079323.3) 4)发明专利:营运车辆驾驶人评估系统(申请号:201210202737.2)
(5)软件著作权
1)软件著作权:东北地区货物运输交易及车辆管理系统[简称:货物运输交易系统](登记号:2009SRBJ6978,证书号:软著登字第BJ23984号,登记时间:2009年11月16日)
2)软件著作权:东北地区物流配送GPS跟踪管理系统(登记号:2009SRBJ7023,证书号:软著登字第BJ24029号,登记时间:2009年11月16日) 3)软件著作权:营运车辆驾驶人综合评价数据库及信息化管理系统[简称:营运车辆驾驶人综合评价系统](登记号:2012SR029603,证书号:软著登字第0397639号,登记时间:2012年04月17日)
(6)主要称号及荣誉:
1992年08月获“陕西省第二届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
1992年12月被授予交通部“交通系统八十年代优秀大学毕业生”称号; 1992年12月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 1997年03月获“首次‘吴福-振华交通教育年轻教师’奖; 2000年06月获国务院政府津贴; 2005年09月获12BET“三育人”优秀教师。 1997年05月选为“西安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8年01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第八届委员会”常委; 2008年01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 2012年01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 2012年07月任“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特约监察员”。 |
社会职务 |
现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交通运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道路运输与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公路学会道路运输学会”常务理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技术委员会”成员(中国专家),“中国道路运输协会专家组”成员, “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科技顾问团”专家成员,“中国公路学会道路运输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交通工程学会”理事会理事,“全国机械振动、冲击与状态监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公路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科技顾问团”专家成员,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汽车运输技术研究中心“运输车辆运行安全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 委员,长安大学“汽车运输安全保障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和“陕西省综合运输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汽车保修设备行业协会培训中心汽车维修诊断技术专家组” 专家成员,“山东省城市实施畅通工程专家组”专家,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汽车运输技术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山东理工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会员,“北京汽车工程学会” 高级会员,12BET学术委员会委员,12BET机械与运载学部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